在淮北礦區,連續舉辦15屆的“名師高徒”大賽已成為培養青年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載體。自2010年首屆賽事啟動以來,累計吸引8800余對師徒參與競技,6.3萬余名青年接受崗位培訓,600余人通過該平臺實現職業技能等級晉升,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人才動能。
薪火相傳:師徒接力的匠心傳承
楊柳礦“一門三工匠”的佳話,是大賽育人成效的一個縮影。該礦保運一區電修班職工、集團工匠大師范興輝,既是工匠陸德強的徒弟,又是工匠魏立偉的師傅。三人通過“師帶徒”機制,建立起“師亦徒、徒亦師”的傳承鏈條,充分詮釋了“名師高徒”大賽的核心價值。
魏立偉在第十一屆大賽中榮獲“首席高徒”稱號,如今已成長為集團工匠。秉承“讓技術真正傳承下去”的理念,他于2025年初與徒弟王偉結對,報名參加第十五屆大賽,繼續書寫匠心傳承的動人故事。
從陸德強、范興輝到魏立偉、王偉,這條延續不斷的師徒傳承鏈,成為“名師高徒”大賽最生動的注腳。類似的故事在礦區不斷涌現。桃園礦的黃凱曾是第十屆大賽“首席高徒”,身為集團工匠的他,目前已培養4名“優秀高徒”;臨渙焦化公司的宋陽于2022年獲評“首席高徒”,2024年帶領徒弟任志強奪得甲醇精制工師徒組第一名,獲評“首席名師”;渦北選煤廠的趙德琦于2023年斬獲“首席高徒”,今年,他與徒弟產文勝攜手參賽,共同向“首席”沖鋒……

圖為第十三屆參賽師徒進行掘錨機維修鉗工實操比賽
機制創新:搭建讓青春綻放的舞臺
歷經15年發展,大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青年技能人才培養模式。最顯著的變化是師徒結對時間從不足3個月延長至8個月,讓師徒有了更充分的傳幫帶過程。考核機制也在持續優化。大賽堅持“實操主導、理論為輔”的原則,實操成績占比70%,突出考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。同時,實行“師徒捆綁考核”,徒弟的實操成績直接影響師傅的實操成績。“這一機制既促進師傅傾囊相授,又激勵徒弟主動鉆研,形成教學相長的良好氛圍。”一位連續多屆擔任裁判員的工作人員評價道。
為避免“精英壟斷”,大賽實行嚴格的“回避制度”:往屆“首席名師”不得帶原徒弟參賽,往屆“首席高徒”不得以徒弟身份重復參賽,為更多新人脫穎而出創造了公平機會。
同時,數字化賦能讓大賽煥發新活力。依托信息化平臺,實現師徒結對、培養考核、報名考試等全流程線上辦理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激勵升級:讓技能人才“名利雙收”
大賽構建了精神激勵與物質獎勵并重、短期獎勵與長期激勵結合的立體化激勵體系。對各工種第一名的師徒,分別授予“首席名師”“首席高徒”稱號,并給予5000元、4000元獎勵;其他獲獎師徒按名次給予1000-4000元獎勵,讓技能人才既得榮譽又得實惠。
在職業發展方面,大賽開辟了技能等級晉升“綠色通道”,獲得前6名的師徒,中級工及以下可直接晉升一個技能等級,技師優先推薦參加高級技師評審。各基層單位也紛紛出臺配套激勵政策。有的單位實行對等獎勵,集團獎勵多少,礦(廠)再獎勵多少;有的單位在評先評優、療休養、職務晉升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,形成了聯動激勵的格局。
“這種全方位的激勵,讓一線青工看到了技能成才的希望,極大激發了大家學技術、練本領的熱情。”一位基層團組織負責人表示。

圖為第十五屆名師高徒大賽結對師徒開展“師帶徒”崗位練兵活動
平臺賦能:打造技能淬煉的“熔爐”
在各基層單位,圍繞“名師高徒”大賽開展的培訓活動豐富多彩。許疃礦推行工匠“靶向式”培訓,促進技能傳承與安全生產深度融合;袁店一礦實施 “首席授課”計劃,通過“首席課堂”“一對一特訓”等形式傳播絕技絕活;臨渙選煤廠開設“流動技能課堂”,組織技術骨干深入一線現場教學,讓知識傳遞更直接、更高效……這些特色培訓,推動形成了以賽促訓、以訓備賽的良性循環。
“8個月的培養周期,相當于又上了一次‘技校’。”參賽青年表示,結對期間,師徒共同完成理論培訓、實操訓練、技術攻關等環節,學習掌握新技術、新工藝,實現綜合素質全面提升。這種系統化的培養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,近年來,通過大賽成長起來的技術骨干,在解決現場技術難題、推動創新創效等方面交出了可圈可點的青春答卷。
隨著新一屆大賽的啟動,又一批懷揣夢想的青年即將踏上技能成才的舞臺。在這場跨越15年的匠心傳承中,從井下巷道到車間廠房,從傳統工藝到智能操控,“名師高徒”大賽播下的種子正在開花結果,形成一支不斷壯大的青年高技能人才隊伍,成為推動集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。
(審核:李猛 責編:王宏杰)